高市村位于青田县城西北部,坐落瓯江南岸与高市源汇合处,隔江北岸系330国道线,距县城25公里,离省级风景名胜区石门洞1.5公里。从青田沿着美丽的瓯江向上行28公里就可以到达目的地。
到了高市村,必定要去陈诚故居看看,看名人旧居,体味人文风情,这是不可或缺的。 “名人故居”,这个词的魅力总是无限的,它可以让一个地方成为“焦点”。
印象高市
“安适”的村居生活
去高市的这一天,高市村的人正在赶集,很多地方的集市都是热热闹闹,熙熙攘攘的,这是一种闹的氛围。可是,这里的集市却是悠闲适意的,赶集的村民们或空手,或提着“战利品”,均是一幅神定气闲的模样,慢悠悠地在街巷中逛着,好不自在。
那么,高市村是个怎样的村庄呢?安适,就是安适。这种安适感源自街道两旁古朴的民国时期建筑。这个形成于明代的村子,如今已是乡政府所在地。无论你是这里的居民,还是外来的游客,在此,你都能找到一种安心舒适的感觉。
村子三面环山,一面濒临瓯江,清澈的源流穿村注入瓯江。关于村名的由来,似乎还有那么一段故事:此地因后山似枕,地方高旷,不怕水患,古时取名高枕,寓高枕无忧之意。日久被方言“高沈”取代。至于为何“高沈”又变为“高市”,这里又有一个民间传说。据说,明末清初,平阳县二乞丐来此行乞,一人病死葬于此地,另一人返回。日后死者儿子为总兵,偕同知情者前来查询其父墓地,知情者又中途而亡,总兵率部寻到高沈。原先村人以乞丐之名葬于此地,早已将其发掘废弃。村民见总兵追查,不敢如实道出,便谎称此地不是高沈,而叫高市,从此村庄便正式命名为高市。
走在高市村的巷子里,时间如同地上日影渐渐地被拉长,那些青砖灰瓦隔离了城外的喧嚣。村里迎春路一条街,正在进行仿民国建筑风格的外立面改造。青色的砖砌成的外墙,仿若一道时光之墙,让人不由地回味曾经的青涩岁月。如若走在这样一条复古的街上,也许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独特的民国风情,还有此地悠悠的历史内涵。
据当地村民介绍,高市村以陈、叶两姓居多,此外有朱、王、张、洪等15姓。“头顶道士冠,手架笔架山,脚踏高市滩,出了三斗芝麻官。”这是当地的一首民谣,从中,不难看出这里曾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。这里人杰地灵,曾出过十来位黄浦军校毕业生,现存的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风光的往事。
这些古朴的建筑,成为了高市村的一个特色文化,在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下呈现着一种“安适”的韵味。坐在村里的小店里,听着远处传来的流行音乐,静静地品味着眼前的独特景致,也许你会有一份独特的人生体悟。
质朴的陈诚故居
每个地方总要属于自己的记忆,每个记忆也总是要有某个附着点。在高市村,陈诚故居便是这个记忆的所在点。
名人故居,多数是有些别样的名堂,装潢上总能显出名人的某些风范。不过,要是带着这种期盼前往陈诚故居,也许你就要失望了。在这里看到的只有一种温馨的质朴感。若是第一次前往,你可随意询问村人,陈诚故居便可找到。
在高市村的养正街上,你可看到一座门口并不十分宽阔的精致木质门台,那里就是陈诚旧居的入口。从门台进去,里面布局会让你眼前豁然开朗。正对门口的是一个很大的花园,不过没有花,中间有一座假山,还有被假山和石子路分隔成两个的水池,水池里并不澄澈,当然也不见游鱼的。据一位老者介绍,这里之前是农田,后经改造而成的。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向左走,便看到一座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瓦房,白色的外墙,干净而清爽,只有那扇老旧的木门似在诉说着它的悠长历史。
房门前写着“颍川旧家”四个黑体大字,这个横额上字据说还是清朝举人章楷所提。两边的墙上还配有一幅对联:已用浮云看富贵,别开芳墅隔尘凡。这幅对联是陈一鹏所作的。这个故居坐落高市外村官山岭脚,五间两伙厢、两边轩间加门楼轩间形成传统四合院,木质结构,坐南朝北,共28间,中有道坦,后设天井、鱼池,加上附属物共占地1160.80平方米。系陈诚祖父陈锦之与胞弟陈一鹏于清光绪元年(1875)合建,兄弟各分一半。陈一鹏为清朝贡生,故门楼外原竖旗杆一对,亦称“旗杆屋”。1932年,陈诚在大门右侧轩间旁扩建三间砖木结构楼房,称新三间,供其母居住。
在旧居旁边,还有一座书院,书院门前有一棵伞状的大树,大树遮挡了一半的门楼,要是不留心,书院是容易被忽视的。原来,这书院,还曾是陈诚小时候就读过的,书院的创办人就是陈一鹏。
书院内的空间也是狭小的,有两个小天井,旁边的课堂里只摆了几张简易的书桌,看似古朴,这也是后期加上去的,里面还有陈诚认真读书的塑像,很是逼真。在这里,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这位名人了。陈诚,字辞修,别号石叟、德馨,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(1898年1月4日)出生于高市外村。其先祖系河南颍川郡人,明嘉靖年间(1522~1566)迁居青田。父亲陈应麟,字式文,晚清贡生,省立师范学校毕业,先后在高市养正小学和县敬业小学(今县人民小学)任教师和校长,1924年5月病故。母亲洪氏,青田船寮滩头人,长居陈诚家中,1953年卒于台北。陈诚8岁起在本地私塾及小学读书,且常下地劳作与上山砍柴济家。16岁就读丽水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。21岁与吴舜莲结婚,同年10月经同乡提掖入伍至保定军官学校。此后仅于其父病故之期、1932年1月与后妻谭祥新婚后和1937年3月三次回乡探亲。在国民党军政界为官47年,升至国民党副总裁、“副总统”。1965年3月5日在台北病逝,终年68岁。
有人说,这个写着“颍川旧家”的房子,并不是陈诚真正的故居,旁边右拐的一间简陋的居所才是陈诚真正的故居所在。其实故居里,那些展示陈诚事迹的各类展板,看着这些黑白照片上的人物,读着属于他的故事,一种崇敬的感情在心底滋生,也许现在留下的是一幢修缮过后的故居,可其中囊括的将是一种奋发向上、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,至于故居到底在哪,又何足道哉。
(责任编辑:南京美力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