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下村的地标建筑是张氏家庙“德远堂”。明朝宣德年间,张氏的祖先定居塔下,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家族基业,为纪念祖先,张氏族人在明朝后期在村东修建起家庙,命名“德远堂”。德远堂背靠一座突起的草丘,草丘背后是风水林。家庙门前是一湾池塘,池塘外沿呈半圆形树立着24座石旗杆,象征着张氏一族显赫的家族史。
石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。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举功名,村中都会在家庙的半月池周围竖立石质的旗杆以示庆祝。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,旗杆的长度、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。如果一座家庙面前旗杆林立,就说明这一族的子弟才俊辈出,家族也彰显荣耀。
塔下村的石旗杆一共有24座,高度均在10米以上,一座座威风的旗杆显示着张姓子弟的诗书传家之风。根据《张氏族谱》记载,第一座石旗杆竖立于1772年,到解放前一共竖立了14座。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竖立了10座。
村民们生活悠闲
根据当地人介绍,石旗杆底座有方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等;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,旗杆主人的身份、辈序、姓名;顶端多有雕饰,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,他的旗杆顶端便雕上“毛笔”,若是做了武官,便镌刻坐狮。旗杆主人的故事也丰富多彩,大部分旗杆是一人一杆,但也有两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杆的。更传奇的是,有一家祖孙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杆。
德远堂的旗杆有团结族人、勉励后辈的功能。最初的意义是激励子弟用功读书,考取功名。到了近年,竖立旗杆的资格也开始与时俱进,1978年的第15座旗杆便与功名无关,是一位海外族人为其百岁老母而立,也开了为女性立杆的先河。今年3月刚刚竖立的第24座旗杆则是为本族中一位旅居泰国的慈善家而立。
德远堂的大殿横梁上镌刻着朱熹的警句:“子孙虽愚,诗书不可不读;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。”我想,正是因为塔下村的居民继承了这种“诗书济世、忠厚传家”的精神,塔下村的建筑才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。这种魅力是坚韧与坚持。拥有源源不断的溪水、质朴醇厚的土楼、巍然高耸的石旗杆,塔下村因人文精神而形成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观,又靠着这些坚韧不拔的建筑传递着深厚的精神底蕴。
这是建筑与人最好的结晶。
对于后辈,不只是故宫、颐和园等著名古建筑具有价值,更广泛地挖掘你身边民居、城楼、宗教建筑、陵墓等古建筑中的千门之美、户牖之艺、装饰之道等更有意义。
相关阅读:
福建塔下村:藏匿在大山怀抱里的江南水乡
福建土楼:方方圆圆自成一世界(组图)
(责任编辑:南京美力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)